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093 人浏览分享

月经前为何会难以入睡

[复制链接]
1093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夜充足的睡眠会令你的皮肤更加健康、润泽、平滑而充满弹性,使你更加神采飞扬、青春美丽。然而医学家们发现,女性由于有恰好28天为一个周期的月经,而月经周期的变化可带来对睡眠的影响。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和月经期会出现睡醒次数增加和其他睡眠紊乱。有的女性病人平时睡眠正常,但在月经来潮前、经行期间发生失眠,甚至通宵达旦不能入睡,经后即逐渐恢复正常。女性的情感受月经的影响,会发生“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在这个时期由于情绪起伏波动,躯体有很多不适,想睡一个好觉并不容易,甚至会导致慢性失眠,影响健康。


  什么是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在月经期前很多健康妇女都有某种不舒服感觉和情绪改变,影响睡眠:严重者出现失眠健忘、头痛乏力、烦躁易怒、焦虑抑郁、乳房胀痛、下腹坠痛、腰背酸痛、腹泻便秘,并有不同程度的手、足、面部浮肿等,因而为影响工作而感到烦恼。另外还可出现舌炎、颊部黏膜溃疡等黏膜病变。而食欲增加、嗜甜食、低血糖、手指震颤及性欲增加等症状也可出现。其典型症状开始于月经来潮前7~14天,逐渐加重,行经前2~3天达高峰,行经后明显消失,这些现象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为什么会在出现经期前紧张和失眠?


  月经周期中性激素水平的波动 这主要与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有关。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及黄体生成素。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逐渐发育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雌激素在排卵前达到一个高峰。排卵后由于卵泡液中的雌激素释放入腹腔,血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排卵后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产生愈来愈多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雌激素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雌激素的分泌迅速下降,孕激素分泌也随之逐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月经来潮后女性体内雌、孕激素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因雌激素参与了植物神经调节功能,故在月经前期会产生失眠、紧张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我们发现月经周期中睡眠的好坏是与雌激素的激烈变化急剧下降密切相关的。很多女性在排卵前睡眠不好,而严重失眠则多发生在此期间,并同时伴有紧张焦虑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其他症状。还有研究表明排卵后黄体酮激素升高,会使一些女性感觉困倦,月经前孕激素的迅速下降也是经前期经前紧张综合征和失眠的病因。


  脑神经递质变化 医学研究发现一些与应急反应及情感控制有关的神经递质在月经周期中对性激素的波动和变化敏感而影响精神、神经的协调性,表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及失眠。


  精神因素 激素不是影响女性睡眠的惟一因素。压力、疾病、饮食、生活方式和睡眠环境都是影响睡眠的因素。精神紧张、心胸狭隘的女士更容易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和失眠。


  维生素B6不足 维生素B6可以增强脑的单胺基生物合成,促进肝脏内雌激素的代谢,调节情绪和行为。缺乏维生素B6的话就有可能引起经前综合征,并引起失眠。


  钙、镁缺乏 钙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神经递质、激素的生理效应均是通过细胞内“钙信使系统”来引发的。而镁对钙的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并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的作用。缺乏钙、镁有可能引起睡眠障碍,并导致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或加重。


  经期前紧张综合征和失眠的药物治疗


  研究显示,失眠女性如果能在月经初期补充点雌性激素的话,可有助于克服失眠,若症状较为严重,可以给予镇静药物治疗。


  维生素B6治疗 对于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的关系有一定的效果。维生素B6还可抑制催乳素。如从月经第10天开始口服维生素B6 20~40毫克,每日3次,可以改善睡眠。


  谷维素 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连服1~2个月,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睡眠的作用。


  镇静药物治疗 若出现烦燥,严重失眠。可根据医生处方,口服镇静剂。如鲁米那每次0.03克,每日3次;或者利眠宁每次10毫克,每日2-3次;每晚服0.2~0.4克眠尔通。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孕酮、丹那唑、溴隐亭等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前期水钠潴留引起的水肿予口服利尿剂双氢克尿塞或安体舒通治疗。头痛、腹痛、乳房胀痛等痛疼不适,可用前列腺素抑制剂甲灭酸等止痛。
收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7

主题

小黑屋|澳洲同城爱色网  

Web Analytics

GMT+10, 2025-1-11 17: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