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82 人浏览分享

最新治疗早泄的权威方法

[复制链接]
1182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妻子用手抚摸阴茎龟头及干,直到射精迫近的程度,然后停止刺激,待兴奋高涨的射精感消失后再重新刺激阴茎。如此反复进行,患者逐渐能够耐受大量刺激而又不射精,随着时间的进展,为了延缓射精发生而间歇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最后达到不需要中途休息也能经受足够长时间的连续刺激而不过早射精。要注意掌握好刺激的强度和时间,掌握好火候才能恰好不引起射精。这种练习也可以由病人自已手淫来训练,自己体验刺激的强弱和方式,但效果显然不如女方进行操作。也可以在性交时进行类似训练,如降低阴茎抽动的幅度、速度,或暂停抽动,使性兴奋降低,等阴茎将要疲软时再抽动,于是阴茎再次变硬,如此反复进行,即可延长性交时间,待女方达到性高潮后或女方性高潮时再射精。








为了加强间歇法的效果,可以配合使用牵拉阴囊、睾丸法。人们观察到在性兴奋高度发展及高潮期间阴囊收缩、睾丸升高。在高度兴奋及即将射精前向下牵拉阴囊和睾丸,也可以降低兴奋性,并有推迟射精的效果,这也符合正常生理反应规律。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在1970年介绍了"挤捏技巧",又叫耐受性训练,即女方对阴茎不断施加刺激,待男方感到射精迫近时,女方迅速以右手拇指放在阴茎的系带部位,食指与中指放在阴茎另一面,恰好分别位于冠状缘的上下方。挤捏压迫4秒钟,然后突然放松。施加压力的方向是前后向的而非左右向的,女方要用指头的指腹,而避免用指甲捏挟或搔刮阴茎。这时女方应坐在男方两腿之间,面向男方头部,这样用右手操作十分便当。








这种挤捏技术可以提高男子射精的刺激阈,从而缓解射精的紧迫感,若坚持锻炼15-30次,能明显加强抑制射精的能力,延长射精时间。当女方刺激时,男方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阴茎受刺激后产生的感觉上,而不要过分注意什么时候会射精,一旦发生射精,也不要有任何不安、内疚,而应把注意力集中在高潮感受上。由女方承担抚摸刺激最有效,而如果由男方自己来作,效果显然差得多。挤捏力量应与勃起程度成正比,勃起越硬,所用压力越大。一般2周左右见效,继续3-6个月以巩固疗效。据作者报道失败率仅在3-5%左右。也有的医生主张,在病人合并性欲亢进时,可用手淫法治疗,临近射精时挤捏,直至能坚持10-12分钟不射精。手抚摸时可以涂抹润滑油,一方面保护龟头不受刺激,另一方面也能增加阴道的润滑程度。








(3)改换性交体位,如采用女上式性交,女性在上方做强烈的性器官摩擦,男方因处于被动地位,肌肉松弛,兴奋性低,从而能与女方同时达到高潮。也可采用侧位性交,这时可以避免臀部的剧烈运动,减少因盆腔截流征引起的血液向下肢的分流。由于省力,动作幅度小,男方兴奋性的发展较慢,自然有助于延缓射精的发生。这些体位都有助于降低刺激程度,延长性交时间。








(4)暂时分居一段时间,有意识避免性刺激。采用男方分散注意力(如性交时倒数数,想工作上的事情等),或缩短性交前情嬉爱抚时间,来限制男子的兴奋性,并力求克服早泄的作法,虽然有时也可见效,但往往会破坏双方的亲密感。延长性交前准备时间、缩短女方达到高潮所需时间的措施,虽然有利于双方的性和谐,但要防止早泄患者在性交前的过度兴奋。一方面要诱导女性性唤起并使其高度兴奋,另一方面则要求自己保持在低水平的兴奋,实际上这是很难办到的,尤其是早泄者。他们自身往往也相当兴奋,难以自持,那么有没有办法使他们能超脱在外呢?下面介绍一种冷水敷睾丸法:非常简单的作法是事先用冷水洗濯睾丸,或用湿冷的毛巾包绕整个阴茎和阴囊,这样可以使睾丸温度降低,血流减慢,紧张消除。男方就能从容地竭尽爱抚之能事,待到女方兴奋时,再徐缓地进入反应状态,可抑制早泄。也有人以一大杯冰水下肚,来使脏腑降温,减轻紧张。平常洗澡时,可用凉水与温水反复刺激睾丸,可起到锻炼男子性能力的作用。








(5)通过选择性交时间也能锻炼控制射精的能力。如改在清晨醒后性交,精力充沛;先睡一觉然后性交,避免紧张;一次射精后,当晚再度同房,时间肯定延长;先手淫射精,不应期过后再性交,都能达到延长时间的作用。








(6)使用双层避孕套以降低阴茎与阴道壁之间的摩擦感。也可以降低刺激程度。龟头上涂抹麻醉剂,如1%达克罗宁油膏,1-2%盐酸地卡因溶液,3%氨基苯甲酸乙酯冷霜。同房前5-10分钟涂抹,只能涂龟头尖端,不可多涂,以防降低射精反应,甚至能导致不射精,影响性功能,导致勃起不坚。
收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82

主题

小黑屋|澳洲同城爱色网  

Web Analytics

GMT+10, 2025-1-12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